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突破传统增长瓶颈、实现可持续动能转换的关键路径。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驱动、绿色集约与效率跃升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配资网app官方免费下载安装,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强力支撑。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代价的关键指标,在考量能源投入和污染等非期望产出的基础上,已成为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金融发展如何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跃升,不仅有助于精准把握金融与经济绿色转型的内在关联,更对我国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目标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当前金融发展有效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锚定了方向。在国际层面,绿色发展已成为各国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从《巴黎协定》的签署到各国 “碳中和”目标的相继提出,全球绿色经济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而来。在此进程中,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其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直接关乎各国在全球绿色竞争中的位势。
国内视角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从产业结构看,传统高耗能产业亟需金融支持以实现绿色改造,而新兴绿色产业的培育与壮大,同样离不开金融资源的精准滴灌。从区域发展看,不同地区在经济基础和绿色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需要金融体系发挥调节作用,促进绿色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绿色债券发行量屡创新高,但在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深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二、当前我国在金融发展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积极推动金融发展以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进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关键方面。
一是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方面不够完善。首先,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绿色金融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各部门间政策协调不足。其次,绿色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地区和行业对绿色项目的认定存在差异,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评估难度和操作成本。再者,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种类有限,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等传统领域,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最后,监管体系存在漏洞,对 “漂绿”等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难以有效维护绿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秩序。
二是金融支持绿色创新的力度有待加强。绿色创新是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动力,但我国金融对绿色创新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从融资渠道看,绿色创新企业在初创期和研发阶段,面临高风险、轻资产的特点,难以满足银行传统的抵押担保要求,导致融资困难。同时,资本市场对绿色创新企业的融资支持也存在障碍,上市门槛高,审核周期长等问题限制了股权融资渠道。从风险分担机制来看,绿色创新保险产品匮乏,风险补偿基金规模有限,难以有效分散创新风险。此外,金融机构对绿色创新项目的投后管理能力不足,影响了绿色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
三是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东部地区凭借经济优势和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绿色金融资源,而中西部地区由于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绿色项目储备不足,导致绿色金融资源供给严重短缺。以绿色信贷为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绿色信贷余额占全国总量的六成以上,而部分中西部省份的绿色信贷占比不足5%。这种不均衡格局加剧了区域发展差距,阻碍了全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提升。
四是社会层面的绿色金融意识较为淡薄。从企业层面来看,部分企业过于关注短期效益,对绿色金融工具的运用不够积极。在公众层面,绿色金融知识普及程度低,对绿色基金等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不足。此外,地方政府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重项目引进、轻理念培育的倾向,未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加快金融发展有效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对策
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跃升具有强大的驱动潜力,面对现存问题,通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强化创新支持、优化区域配置以及提升社会意识等多方面举措,定能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在全球绿色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
第一,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夯实发展基础。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例如统一新能源项目补贴标准与能耗核算方法,降低金融机构识别成本。在产品创新上,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多元化绿色产品,满足不同主体融资需求。强化监管层面,运用技术手段追踪资金流向,严厉打击“漂绿”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第二,强化金融支持绿色创新,激发核心动能。为解决绿色创新融资难题,需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设立绿色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推出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信贷产品。政府可引导设立绿色创新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开发绿色科技保险,为创新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市场对接服务,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三,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推动均衡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实施倾斜政策,降低绿色信贷风险权重,鼓励政策性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加强区域合作,搭建绿色项目对接平台,推动东部金融机构与中西部企业合作。完善中西部金融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可获得性。
第四,提升社会绿色金融意识,凝聚发展共识。将绿色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利用新媒体开展公益宣传。对企业实施绿色转型激励措施,如税收减免,同时对“漂绿”企业加大曝光力度。金融机构可创新产品营销模式,推出“碳账户”等产品,吸引公众参与。地方政府应将绿色金融纳入政绩考核,营造全社会支持绿色金融的氛围。(作者:陈加奎 刘咏佳 张欣荣)
中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